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柔说 当我们谈论健身行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?
柔说 当我们谈论健身行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?单独就“健身房”或“工作室”而言,被框架在这两个场景中的“健身”实在难以被称为一个行业,我认为它充其量——只能算体育行业下的一小块拼图领域罢了。
而当我查阅各方资料时,发现大家对“健身行业”的理解均各有倾向,有的单纯思考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与未来趋势,有的将工作室品牌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细分为数种分支,也有报告立意“全名健身运动”从而对整个体育行业大环境进行完整分析。
有的报告,将健身行业分为上中下游,定义上游为器械培训;中游为健身服务;下游为后续需求(譬如健身App等)。
而另外一份报告,则首先定义体育行业发展时期,认为其处于2.0时代:触达真正用户需求,探索盈利。与主流产业结合,拓宽产业价值。而体育3.0则是体育产业生态融合,体育生活场景全搭建。体育行业可与多行业融合,上下游带动40多个行业,产业链丰富,价值空间广阔。
如果要从体育行业角度出发,那么框架就太大了。所以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“健身行业”。从广义角度:健身泛指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体育锻炼活动,如跑步、骑行、球类等体育项目。从狭义角度而言:健身是以健身俱乐部/工作室为主要场所,以减脂、增肌、塑形为主要目的进行锻炼,通常需要借助器械设备完成。
“今天去练吗?”指代的便是后者的狭义健身。如果从广义角度而言,那么这个“健身”几乎可以指代体育行业了。下面是一系列关于体育与健身的数据:
根据2014年国家最新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,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20岁以上人数百分比为14.7%。同时随着2014年46号文发布,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,民众对运动健身的关注度也迅速上升。这一点从百度指数的变化中可明显看出,因此也有理由相信这个百分比上升到了更高程度。
*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,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,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,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。自2014年开始指数的断崖式下跌与迅速爬升都发生在春节前后。
那么在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当中,经常参加“健身”项目的人又有多少呢?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全动健身行业报告》显示,其实只有27%的运动爱好者参与力量/固定器械训练。占比最高的跑步则高达69%。从整体而言,狭义的健身依旧是规模不大的市场,但也同样潜力无限。
Keep在今日是当之无愧的健身App领军人物,而减肥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许多健身爱好者的入门方式。为什么单独抽出这两个关键词呢?因为它们在百度指数上的变化能让我们给出一些分析与观点。
首先是Keep:这家现在绝对的健身App领头羊在2015年异军突起,一举成为健身爱好者的热词之一。从百度指数便很能说明问题:
最有意思的一点是:Keep的百度指数在2016年2月开始便一直领先于健身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某种程度上Keep的热度起伏甚至可几乎等同于健身。为什么这么说呢,看下图你就明白了:
不过是随便拉取今年的任意90天数据,你能从上图发现什么?两者的曲线波动在时间轴上几乎一致!它或许揭示了现象:当我们提起健身时,很多人可能是在讨论Keep!随着Keep等健身App以及健身KOL的日趋流行与崛起,许多国人对健身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改变。
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关键词:“减肥”了。减肥这个关键词吧,可能就像一样令人感到尴尬,它曾有一段“牛市”期,但自2015年开始便走起了下坡路:
2.用户对身材的诉求并不会下降,而是随着健身App、知乎等平台的普及与流行,越来越多用户不再把重心放在“减肥”上。
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提到这两个关键词了吧?它们都代表了用户在需求方面的变化。Keep等关键词的趋势变化象征了用户对健身知识与市场变革的诉求,而减肥等关键词的下滑趋势说明用户开始更为了解健身,因而诉求不再是单一的“减肥”了。
由于用户的普遍素质提高,以健身房与健身工作室为单位的狭义健身市场正在发生着“变革”。依靠传统销售模式的健身房正在逐渐“消亡”,留下健身设施更完善、教练水平更高的一批;而工作室与其他新兴健身服务则凭借着各种或优秀、或新兴的商业健身模式,成为更多健身人群的选择。
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生活空间,即第一空间(居住空间),第二空间(工作空间),第三空间(购物休闲场所)。健身自然属于第三空间,所以人们自然会将健身“多元化”,它与社交、娱乐等一系列活动息息相关。
传统健身房作为先机首先发展了起来,并形成广义上的销售(个人训练) - 私教(一对一指导) - 团体(一对多指导)运营模式。健身本质上是“反惯性”的,它会令用户产生疲劳并暴露惰性。某些网络观点认为健身房抓住的是短期激励:利用私教1V1的指导方式,帮助用户高效达到短期目标。
而长期激励呢?它是健身多元化的一面——社交。通过坚持健身,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的“美好肉体”,获得认同与快乐。这令健身某种意义上成为了“时尚行业”——生产出大量网红。
实际上这里提到的“社交”更多指的是“社交媒体”,它是基于互联网属性的,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它列为年轻人种的时尚。那么成熟的中产阶级呢?
根据知名调研机构尼尔森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健身行业调查》显示,年龄分布区分了他们的消费目的与消费水平。70后主要为缓解压力、80后主要是降脂减肥、85后主要是颜值塑形、90后才是为喜爱运动而训练,从调查可以看出,85后与90后才是健身消费主力军。
但咱还没讨论消费水平呢?在这份报告当中消费人群被划分为三个等级:经济型用户、健身爱好者与高净值用户。这是来自该报告的分析观点:高净值的用户通常已经到了中年Boyu Sports,主要是为了重视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而健身;而喜爱健身的用户群,只能是较为年轻的经济型用户。
通俗来说:没钱的喜欢健身来展示自我,有钱的大多把健身当悠闲解压。对于已经拥有资产的高净值用户而言,这时候的“健身”才是真实社交——解压并保持身体健康。对于这批用户而言,健身是一项享受且放送的运动,与高尔夫、滑雪、马术等一系列“贵族型”悠闲活动一样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他们乐意在健身上花费大量金钱。
是否有了全新的认知?作为健身房与工作室的运营者,可以结合这条分析逻辑,更好地明确方向定位并制定价格体系。
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即便可取,却也显示出了极大疲态。这两年间我们没少看到关于它们的负面新闻。就挑近的来说,“还我深蹲架”依然回响于耳。笔者曾训练过的两家健身房也都已经倒闭。对于传统健身房而言,商业模式的陈旧似乎造就了其生命周期之短。
发现局限就会有进步,健身工作室正在兴起。根据雪球网的《2017健身行业报告》观点,以目前市面上的分类来看,大致有三种类型:
1.高度定制个性化的私人教学:这种盈利模式是健身房私教课程的延伸,但区别在于定位将更加细化,超越健身房的大类素质教学,而是深入到不同健身体系中。
2.阵容较为固定的团体训练:以 Crossfit 为代表的多人团体训练法深入到不少工作室和教练之中,由于 Crossfit 特有的高强度和社交性的特征,使得这种训练法十分合适个人健身工作室。
3.小批量的高质量标准化教学:课程定位人群主要在没有基础的健身者和想要塑形的女性,这种课程与普通私教课程的区别在于强调完整的系统性教学,且理论教学与健身训练并行,同时多人参加。
与此同时24小时健身房(仓)也在逐步兴起。代表如乐刻、超级猩猩、光猪圈、小熊快跑等。其标准配置往往是:200 平米左右、自助服务、24 小时营业;有少量有氧器械,三分之二以上是课操区。通过操课和单次入场、单月入场收取费用,价格较连锁俱乐部低;也可预约在平台上兼职的私人教练授课。换句话说,比传统健身房更小,开店更灵活,开设在商圈的健身房往往更方便用户训练。没有驻店固定教练、没有课程推销,少量器械加上操课区域已能满足入门用户需求,增加了潜在客户的消费冲动。
想在这个话题上挖掘的事物太多,但又碍于篇幅与时间有限,那么这次就暂时到这吧。时间仍在不断前进,众多新兴的健身商业模式正在挖掘市场价值。套用一句“无趣”的话:这是一场健身!身在潮流之中,你又有哪些观点和想法呢?欢迎与我们交流。